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麻烦您先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讨论和分享,还能增加您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根据央视报道,近期中国歼-16战机与美军F-35隐身战机在东海上空发生了激烈对抗,这场空中较量向世界传递了两个重要信号。
曾经被美军视为“无敌”的F-35隐身战机,在这场对抗中却悄然暴露出了其隐身优势的不足。央视军事报道特别提到,中国西部战区空军飞行员李超的亲身经历,让这场中美战机的对峙变得更加公开,也使得外界重新审视西太平洋地区的空中力量格局。
李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曾参加过阅兵,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一次沿海驻训期间,他驾驶歼-16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与两架试图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美军F-35战机展开了惊险的空中对抗。最终,李超成功将这两架F-35驱离。
这场战斗的起始是美军F-35战机故意逼近中国防空识别区,其挑衅性质的飞行轨迹迅速被中国防空系统锁定。接到命令后,李超与他的战友驾驶歼-16紧急升空。当他们的战机首次与美军F-35战机交汇时,李超立即使用火控雷达对两架F-35进行了同时锁定。火控雷达锁定的意义不言而喻——这表示歼-16的武器系统已做好准备,可以随时发动攻击。在这种情况下,这一举动远超普通警告,通常会在外交层面引起强烈反应。
展开剩余72%面对突然的雷达锁定,美军飞行员慌乱应对,试图迅速脱离或反击。李超则果断地操控歼-16,完成了一次精准的空中机动,在F-35战机头顶上做了一个倒飞动作,彼此之间的距离仅有10至15米。这样的距离和机动,不仅展现了李超高超的飞行技术,也展示了中国空军在空中对抗中的战术威慑力。最终,在歼-16的强压下,美军F-35选择撤离。
这一事件的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美军F-35战机在此之后再未出现在中国近海。这一变化明确反映了美军对这场对抗的真实认知。值得注意的是,歼-16成功对F-35实现锁定和驱离,背后离不开其先进的航电系统支撑。
歼-16战机搭载的JED-268A有源相控阵雷达,使用氮化镓技术,使得其探测距离可达400公里,且能够同时锁定40个目标。这使得F-35的隐身性能在中国先进雷达面前,几乎无法发挥优势。F-35本身也有隐身性能上的先天不足。由于其设计考虑了垂直起降需求,尾部结构较为复杂,在高速机动时容易出现气流分离,不仅影响操控的稳定性,还导致隐身涂层在超音速飞行时因高温和压力起泡脱落,从而使其雷达反射面积增大。
此外,F-35的机腹曲线在多个角度上会形成较强的雷达反射面,特别是在侧向和仰视的探测下,隐身效果会大幅下降。这些缺陷在歼-16的雷达面前更加明显。李超的战术素养与飞行训练水平,是此次对抗胜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李超所在的部队多次获得全军“铁的单位”标兵称号,中国飞行员的年飞行时数已经达到150至200小时,远超大多数北约国家的飞行员。此外,我军的自由空战训练和金头盔竞赛,使得飞行员的格斗技能不断提升,接轨世界一流水平。
这一场东海上空的空中较量并不是孤立的事件。早在2022年,美军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就曾透露,中国的歼-16战机与美军F-35在东海上空发生过近距离接触,且歼-20隐身战机也与美军五代机进行了对抗。他特别指出,在几次空中较量中,中国先进战机通过空警-500预警机的配合,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优势,给美军构成了实质性威胁。李超驾驶歼-16的这一战斗经历,正是对这一说法的有力印证。
歼-16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强大的体系作战能力支持。中国已在反隐身领域部署了各型米波反隐身雷达、空警-500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等设备,形成了全方位的探测网络,大幅削弱了美军F-22和F-35的隐身优势。同时,中国通过歼-20隐身战机与歼-16、歼-10C等多型战机进行体系对抗训练,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这些战术方法的实战价值也通过歼-16“击落”歼-20的模拟对抗案例得到了验证。
这次东海上空的空中较量释放出的第一个信号,是美军F-35的隐身神话在中国空军的体系防御面前已不再成立。F-35一直被美军视为具有隐身优势的核心装备,但歼-16与F-35的对抗,成功打破了这一“无敌”的认知。
第二个信号,则是中美空中力量对比的变化。从24年前中国歼-8II在EP-3侦察机事件中的被动拦截,到今天歼-16主动驱离F-35,这一转变背后,是中国军事装备水平的提升和作战理念的升级。歼-16具备12吨级的载弹量,其作战能力几乎接近战略轰炸机,能够执行对空、对地和对海的精确打击。而与空警-500、055型驱逐舰等装备的协同作战,已经实现了探测、识别和打击的高度融合。
此次歼-16成功驱离F-35,也为世界重新评估中国战斗机的实战表现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歼-20、歼-35等五代隐身战机的服役,中国的空中作战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东海上空的这场较量,也许只是未来空中力量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发布于: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