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军事领域发生了不少震动,尤其是歼-16战机的消息。它因“成功驱逐隐身战机”这一战绩而火遍全网,而如今有消息称,它的量产工作即将进入尾声。歼-16这款陪伴中国空军十年的“重拳”战机,难道真的要退役吗?与此同时,歼-20S作为它的接班人,成为全球首款双座五代战机,似乎预示着中国空军的更新换代已悄然来临。
歼-16无疑值得一个隆重的告别。十年前,中国空军迫切需要一款具备远程打击、强大载荷和强劲火力的重型战机,歼-16几乎填补了所有空白。它继承了苏-30的机体,但装备了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霹雳系列导弹和先进的航电系统。从第一架下线开始,歼-16便开始全力生产,十年间已有400多架服役,覆盖了从南海到东海,从高原到远海的多个战区,成为中国空军的中坚力量。
歼-16的战果可不仅仅体现在训练报告上。它“成功驱逐域外隐身机”的战绩,就是其强大雷达与双座协同作战能力的直观体现。歼-16的硕大机头中,搭载着国内最强的相控阵雷达之一,后座飞行员负责信息处理,前座飞行员专注操控射击。而歼-16D电子战机的诞生,更使得中国空军的电子战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展开剩余68%然而,歼-16也有它无法改变的缺点,那就是缺乏隐身能力。与歼-20S相比,这一点尤为明显。普通的三代预警机可以在150公里外探测到歼-20S,而歼-16在300公里外就可能被E-3A级别的预警机锁定。这不是歼-16性能不足,而是因为战场环境在不断进化。
随着歼-20S的出现,空战模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歼-20S不仅是全球首款双座隐身五代机,更以“空中作战中枢”而闻名,成为推动中国空军战略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款新型战机的“后座飞行员”不再是简单的副驾驶,他们更像是战场上的指挥官,能够指挥上百架无人机,进行高效的协同作战,甚至可以将无人机群作为防御屏障,保护己方大军。
歼-20S的隐身能力得益于其内置弹舱设计,同时通过多种无人机的协同作战,承担了加油、挂弹、预警等一系列任务,形成了“多机合一”的智能战术链。这种新模式避免了美国F-35所面临的问题:为多用途牺牲机动性和航程,导致大载荷任务仍需依赖F-15补位。而歼-20S通过与无人机的协作,完美避免了这种困境。未来的空战画面很可能是:歼-20S带领无人机群突防,而歼-16则退居二线,提供远程火力支持。空战的焦点将不再是单机性能,而是“体系制胜”。
歼-16的停产传闻,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加速进步。随着歼-20S技术的完全成熟和可大规模量产,集中资源生产更先进的装备是必然选择。这一决策有足够的底气:涡扇-15发动机推力提高了20%,无须加力就能超音速巡航;新型吸波材料让雷达反射面积进一步缩小;数据链升级后,它可以与预警机、电子战机共同打造一个强大的“空中作战网络”。
回顾歼-16的十年辉煌,它没有遗憾。歼-16让中国空军首次拥有了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也标志着中国空军从“区域力量”走向了“全球重型战力”的新高峰。但时代在进步,隐身与智能化的浪潮注定将舞台交给歼-20S。这不是告别,而是一次升级。当歼-20S带着中航工业的最新技术,接过中国空军的使命时,它将定义未来空战的新规则。
发布于: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