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工党在其竞选宣言中确认将首次对私校学费征收增值税后,私立学校去年收到了海量的预付学费。
很多家庭在此之前已经支付了数百万英镑的预付学费,以期规避此项税费。
2024年英国顶尖的50所私立学校预付学费激增,预付金额达到5.15亿英镑,仅顶尖50所学校通过预付学费就可能避税1.03亿英镑,实际将远高于2023年的1.21亿英镑。
英国目前有2600多所私立学校,意味着预付学费总数将远超上述统计。
据报道,英国税务海关总署(HMRC)近期将针对那些在2025年1月1日20%增值税(VAT)生效前,家长提前支付了多年学费的学校展开调查——这些预付款项当时未被征税。
官员们相信,他们能够指出某些预付计划存在的缺陷,从而主张这些款项最终仍应缴税。
展开剩余81%有税务专家称,如果政府追缴这部分税款,这可能导致一些家长在几年后突然被告知他们需要承担数万英镑的未缴增值税。
但也有专家指出,家长完全有理由对此提出异议,并表示他们没有被警告过相关风险。
政府消息人士称,鉴于担忧某些学校可能滥用预付计划避税,HMRC现在将对预付款项进行“仔细审查”。
有媒体获得的财政部内部消息显示,政府预计HMRC与私立学校之间将因此爆发漫长的法律战。
于此同时,英国德比郡的两所天主教私立学校——Mount St Mary's College及其附属小学 Barlborough Hall School——突然宣布立即关闭,震惊了整个私校圈与家长社群。
据学校官网公告,背后的运营慈善信托因财务压力过重正式进入破产管理程序。
这两所学校拥有183年的历史,曾是当地极具影响力的天主教教育机构。
学校理事会主席 Shaun Whyman 表示,自2015年以来学校一直面临“不断加剧的财政压力”,期间靠英国耶稣会提供的超过300万英镑贷款勉强维持。
尽管校方从2025年初就开始寻求转型、找买家,甚至重新融资,但在债务高筑、没有可行财务模型的情况下,最终只能选择关闭。
本次关停并非个例,而是新税收政策背景下英国私校面临的普遍困境:
2025年1月起,英国政府对私校学费征收20%增值税(VAT) 2025年4月起,取消私校的商业税(Business Rates)减免政策这些变动,意味着家长学费成本将显著上升,尤其是中小型私校面临直接冲击。Mount St Mary's College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教育部预计,到2029/30财年,这些新政将为国家财政带来每年18亿英镑收入,用于改善公立教育资源。
众多私校接连闭校,单性别私校转型男女混校,这场由政策、生源、成本共同掀起的“变革风暴”,正重塑英国私校的生存法则。
弱势机构接连关校:不是质量差,是“环境太卷”:英国政府即将征收的20%学费增值税(VAT)、国际生源结构变化、运营成本飙升,让“小而美”的私校难以为继;
头部集团加速整合:九大公学成员半月内完成三起合并,多所私校也正通过构建多学院信托重塑产业格局。顶私也玩“集团化”:为求稳,顶尖公学们开启“组队模式”通过资源共享,提升抗风险能力。
变革虽猛,英国私校市场却没“崩盘”——2025年ISC数据给出关键信号: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在英私校生10959人,中国香港7226人——中国连续多年稳坐“英国私校最大国际生源地”宝座。
这里整理了一些在英国私校择校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看财务稳不稳:闭校风险高的学校,往往财务报表“不好看”。优先选加入教育集团、有规模优势的学校(比如拉德利集团、舒兹伯利合并校)。
二看政策应对力:VAT政策下,能明确“学费补贴方案”或“成本分摊策略”的学校,更有底气。
三看发展规划:愿意转型(如混校)、拓展生源(如开分校)的学校,适应力更强。
英国私校的变革,本质是一场“教育生态进化”——弱校退场,强校更强,集团化、连贯化的“菁英培养链”正在形成。
对中国家长而言,选校不再是“13+考试逆袭”的临时战,而是需要提前3-4年布局的“持久战”。
发布于:上海市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